注:威廉·爱德华兹·戴明,美国管理学家、著名质量控制管理专家。
问个问题,品控部门中的QA和QC有什么区别?
很多管理者只知道QC(质量检验)而不知道或不理解什么QA(质量保证)。很早以前,著名的质量控制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就曾提出: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,而不是靠检验。他强调了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(QA+QC)。而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(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),其中,人又是第一因素。
(质量行为是100%的组织行为) 为什么?
说一个真实案例。
二十年前,我想转行做管理咨询,于是跟着几位管理咨询专家来到一家中药制剂厂,一边咨询一边学习。可没去多久,工厂就发生了质量事故。发往江苏的一批颗粒剂药品,被患者服用时发现药袋里有瓜子皮。从事医药行业的人想必知道,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,绝对不是退货赔钱那么简单。
很快,质量事故通报就发回了工厂,处罚结果就不再赘述了,专门说下事故发生的原因。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全程摄像,但对产品质量是有追溯机制的,也就是说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编码。经过调查,发现责任人是一名叫小庆的女工。
调查组在对她进行询问时,问她瓜子皮是怎么混进药品里的,她说,在烘干床边,嗑完瓜子后吐进去的。调查组马上验证,又问她,进入30万级净化车间不是已经换装了吗?你怎么能够带瓜子进去?她说,我含在嘴里的。这么说,你是故意的?小庆低着头,一言不发。
小庆这种故意违规的事,在职场上并不多见,但她讲述的动因值得注意和深思。小庆的工资比同年来的姐妹少很多,原因是厂里两次涨工资她都错过了,第一次工资普调,有时间限制,她差了两个月;第二次是按比例调薪,因为她在车间里业务能力并不出色且跟车间主任关系一般,按她的话说,没送礼。所以,她内心发生了失衡。涨工资的事她也找过车间主任,可主任并没有往心里去。小庆心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怨气和怨恨。结局当然是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厉的处分。
反思这个案例,我们会发现,工厂的管理制度、作业规范相当严谨,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低级的质量故事呢?这说明在质量管理中,不能忽视人的因素,它是最复杂也最关键的一环。
(从责任形态看人的复杂性)
你往前看,我写过一篇文章,《态度的三错(3F)原理及人力资源管理运用 》- 知乎 陈川湘:态度的三错(3F)原理及人力资源管理运用 。
主要观点是人的态度由认知、情感、行为三个部分构成并相互影响,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的态度。也就是说,要把质量控制好,管理者要重点关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。人是活体生物且充满情绪、情感,无论是建立质量管理制度还是打造质量文化,都要从人的态度入手,以价值交换为基础实施人性管理。
那么,什么又是以价值交换为基础的人性管理呢?
对,构建责任管理机制。
在一个事件中,责任主客体对象可通过有意识的切换来实现价值交换。比如,你给乞丐钱你收获的是心理需求满足,而乞丐收获的是金钱需要的满足。同理,车间主任找小庆主动沟通工资的事情,车间主任收获的是团队成员的信任,而小庆收获的是调薪诉求的满足。
(质量管理循环) 责任管理机制的基本含义是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的岗位,明确岗位的责任属性,并结合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落实。这样说比较抽象,我们以车间主任为例,说明管理者的责任管理。
岗位:车间主任,
R1——角色责任:拟订并建议完善激励措施。
通过明确的政策引导员工的认知(认知)。
R2——能力责任:考核工作标准达成情况。
通过考核及时纠正员工的工作行为(行为)。
R3——义务责任:
倾听和沟通,调整员工的情绪和正向情感(情感)。
R4——原因责任:
通过无形的精神理念,传递和引导员工的良知、良能(情感、行为)。
(药品不合格会危及他人生命,所以,不达标的工作是恶而非善)
以上四个方面,从影响力量的角度看,它是由强到弱的,也就是说,公司的激励政策/激励措施,对员工态度影响巨大。所以,给员工“画饼”注定是不长久的。
总结一下,通过上述案例和分析,你对质量管理有何新的洞见呢?QA——质量保证,它强调的是预防为主,QC——质量检验,它强调的是检验为主。
作为管理者,QA从人的角度去关注员工的认知、情感、行为,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,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,从而实现管理者(责任客体)与被管理者(责任主体)的价值交换。QC则要求管理者从产品的角度出发,关注产品的标准、流程、质量和效率,建立严格的检验和追溯机制,保证产品质量以及客户的满意度。
所以,QA和QC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,不能偏废。质量管理要在QA和QC的共同协调下,才能实现企业目标。